关于蛋白尿的知识都在这了,包括分类原因

时间:2025/4/10来源:饮食保健 作者:佚名 点击:

白癜风的治疗方法有哪些 https://m.39.net/disease/a_k2vdfad.html

蛋白尿是肾脏病的常见临床表现,可加重肾脏损害。本文就蛋白尿的分类,原因等相关知识进行了整理,供大家参考。

一、定义

正常尿液中含少量小分子蛋白,尿蛋白超过mg/24h或mg/L,蛋白定性试验阳性,称为蛋白尿。蛋白尿持续超过0.15g/d,常为病理性,是肾脏疾病的可靠指标。

二、常见原因

◆生理性:运动、发热或脱水。

◆原发和继发性肾小球肾炎:急性肾小球肾炎、慢性肾小球肾炎、遗传性肾炎、肾病综合征、IgA肾病、狼疮肾炎、紫癜肾炎等。

◆原发性肾小管间质疾病:反流肾病、肾发育不良、急性间质性肾炎等。

三、分类

01生理性蛋白尿

如发热,剧烈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蛋白尿,患者肾脏无器质性病变。可进一步分为:

直立性蛋白尿:尿蛋白在直立时出现,平卧时消失。常见于青少年,尿蛋白定量一般小于<1g/24h。可由左肾静脉受压和早期肾脏器质性病变引起。

功能性蛋白尿:尿蛋白量一般小于<1g/24h,见于剧烈运动后,发热/脱水,过度寒冷、高温作业、精神紧张等交感神经高度兴奋,去除病因后即可消失。

02病理性蛋白尿

肾脏器质性病变导致,多为持续性蛋白尿。也可分为肾小球性蛋白尿、肾小管性蛋白尿、溢出性蛋白尿、组织性蛋白尿。

肾小球性蛋白尿是指由肾小球滤过屏障异常引起的蛋白尿,见于多种肾小球疾病,特点为肾病范围蛋白尿(≥3.5g/d)较常见,以白蛋白等中大分子为主。而根据滤过膜损伤程度及尿蛋白组分,肾小球性蛋白尿又可分为选择性蛋白尿和非选择性蛋白尿2种。

①选择性蛋白尿:

以清蛋白中分子为主,可伴抗凝血酶、转铁蛋白、糖蛋白和少量小分子β2-M、Fc片段。无大分子蛋白(IgG、IgA、IgM、C3等)。免疫球蛋白/清蛋白清除率小于0.1,尿蛋白定性3+~4+,定量超过3.5g/d,常见于肾病综合征。

②非选择性蛋白尿

以中大分子蛋白同时存在为主,如IgM、IgG、补体C3、清蛋白、糖蛋白(T-H糖蛋白)、分泌型IgA(SIgA)和下尿路分泌的少量黏液蛋白等。免疫球蛋白/清蛋白清除率大于0.5,尿蛋白定性1+~4+,定量0.5~3.0g/24h。非选择性蛋白尿是一种持续性蛋白尿,可进展为肾衰,预后较差。常见于原发或继发性肾小球疾病。

03肾小管性蛋白尿

肾小管病变导致对正常滤出的小分子蛋白(β2微球蛋白,α1微球蛋白)重吸收能力下降,继而引起蛋白尿。蛋白量一般2g/d。多见于间质性肾炎、肾盂肾炎、遗传性肾小管疾病如Fanconi综合征、慢性失钾性肾病,器官移植排斥反应,药物中毒性肾病。

04溢出性蛋白尿

由于血循环中存在大量小分子蛋白(<6~7万),超过肾小管重吸收极限而出现的蛋白尿。见于多发性骨髓瘤轻链尿,横纹肌溶解肌红蛋白尿,血管溶血血红蛋白尿。早期并无肾脏病变,肾小球功能正常。

05组织性蛋白尿

肾组织破坏及分泌所产生的蛋白尿,尿蛋白量一般0.5g/d,见于肾盂肾炎,尿路肿瘤等疾病。

四、蛋白尿的危害

01系膜毒性

血清蛋白在肾小球系膜积聚,引起系膜细胞损伤、增生,系膜基质合成增加,导致肾小球硬化。肾小球低密度脂蛋白,极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B,载脂蛋白A沉积亦可导致肾小球硬化。

02近曲小管细胞毒性

肾小管上皮细胞内蛋白增加,溶酶体活性增加,引起细胞损伤导致炎症和瘢痕形成。

03小管生物学变化

蛋白质可直接调节小管细胞功能,改变其生长特性及细胞因子,诱导纤维化过程。

04间质缺氧加重

肾小管重吸收蛋白增加,耗能增加,可导致小管细胞缺氧,引起小管细胞损伤。

来源:医脉通肾内频道



转载注明  http://www.scgyw.com/ysbj/14934.html

首页| 网站简介| 发布优势| 广告合作| 隐私保护| 服务条款| 合作伙伴| 网站地图| 版权申明

版权所有 肾病综合征 
Copyright 2012-2020 All Rights Reserved.